​ 学院包福喜副教授等在《Angew》发表水系铵电重要研究成果
发布日期:2025-02-14   作者:重点实验室  浏览数:10

 近年来,水系非金属离子电池因安全性高、成本低、充电快等优势备受关注,其中NH4+离子凭借资源丰富、水合离子半径小(扩散速度快)、灵活的四面体结构(便于形成氢键)脱颖而出。然而,尽管无机电极材料在水系铵离子电池(AAIBs)中发展已久,但仍面临诸多挑战。有机分子作为电极材料虽具有结构可设计、活性官能团丰富、可持续性强等优点,但有机小分子易溶解,影响电池循环稳定性。相比之下,共价有机框架(COFs)凭借其丰富的孔道、官能团和牢固的共价键,为NH4+离子的嵌入/脱出提供了有利环境。然而,目前关于COFs作为AAIBs电极材料的研究较少,其储能机理,尤其是羰基官能团与NH4+离子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明确,相关应用研究存在空白,亟待深入探索。

 鉴于此,包福喜、郭文、李永生等提出了一种含蒽醌羰基COF(DAAQ-TP-COF)用于AAIBs阳极材料。实验结果显示,在0.1 A g-1的电流密度下,该阳极材料展现出高达141 mAh g-1的比容量。此外,在6 A g-1下循环8000次,其比容量仍可保持90%以上,表明DAAQ-TP-COF具有出色的循环稳定性。同时,该研究还发现DAAQ-TP-COF中具有超共轭结构的蒽醌羰基(C=O1)可与NH4+离子形成氢键,从而成为最佳储能位点,为 NH4+的储存做出了主要贡献;而另一结构单元中的羰基(C=O2)由于存在烯醇互变现象,阻碍了氢键的形成,不利于NH4+的储存。通过原位拉曼光谱(in situ Raman)、非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(ex situ FT-IR)以及电子顺磁共振(EPR)等测试手段,进一步对该假设进行了验证。同时,结合理论计算,该研究还进一步揭示,NH4+中的氢原子相比于C=O2更有利于与C=O1官能团结合形成氢键,配位数也更高,且在小于4 Å的距离范围内,NH4+中的氢原子仅与C=O1有信号出现。上述研究表明,在DAAQ-TP-COF分子中,高度共轭的C=O1更易与NH4+离子形成氢键,是能量储存的关键活性位点。

 相关成果近期以“Superconjugated Anthraquinone Carbonyl-Base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 as Anode Material for High-Performance Aqueous Ammonium-Ion Batteries(DOI: 10.1002/anie.202424494)”为题发表在国际化学领域著名期刊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》上。论文第一作者为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刘佳辉,通讯作者为学院郭文副教授、李永生教授、包福喜副教授,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/化工绿色过程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为通讯单位。以上工作获得了国家人才基金、自治区天池英才(青年博士)人才基金、石河子大学高层次人才启动基金(RCZK202324)、以及兵团重点领域研发项目(2023AB054)的支持。

 主要贡献:

  •  深入剖析了COF中不同C=O基团对NH₄⁺储存机制的影响,揭示出蒽醌结构中的羰基因超共轭结构抑制了烯醇互变,从而成为NH₄⁺储存的关键活性位点;

  •  首次揭示了NH₄⁺离子与蒽醌基COF之间独特的氢键相互作用,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;

  •  组成的无金属离子水系铵离子全电池展现优异性能。

 论文链接:https://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10.1002/anie.202424494

(通讯员:包福喜)